黄建洪:自贸区苏州片区制度创新经验做法与未来改革方向

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在开展对比性制度创新试验阶段,躬身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此,中心研究员黄建洪教授在系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从创新经验做法和未来改革方向两大方面切入,对下一步制度创新探索提出了建议。 

自贸区苏州片区制度创新经验做法与未来改革方向

黄建洪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制度创新实验室”。其“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先行先试”所带来的强劲创造力与发展活力,彰显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旺盛生命力,是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活性样本。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简称“苏州片区”)在开展对比性制度创新试验阶段,秉持“率先建成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使命目标,躬身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此,本文在系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下一步制度创新探索提出了建议。

一、苏州片区制度新的经验做法

苏州片区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国家级开发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自主创新示范区叠加联动优势,突出“中新合作、开放创新和产业转型”三大特色,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充分用好先行先试权,积极开展差异化探索,累计推出涉及各领域改革创新举措132项,形成了66项质量较高、市场主体受惠面较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案例,其中省级以上“首创率”60%,4项案例获评国务院服务贸易创新试点“最佳实践案例”,21项在全省示范推广,已向片区联动创新区复制推广落地47项,“试验田”深耕成为“高产田”。

1.贸易便利化——面向畅通“双循环”,开辟国际物流贸易新通道。面对新冠疫情对国际贸易的巨大影响,以及集装箱船“长赐号”在苏伊士运河搁浅导致海路运输双向交通中断所引发的一连串复杂连锁反应,片区意识到确保供应链通道安全的特殊重要性。为此,片区联合创新,在全国首创中欧国际公路运输新方式,既相对稳定了国际运输成本,又妥善解决了锂电池等带电产品运输难等问题,开辟了中欧班列、中欧航运、中欧空运之外的国际物流运输“第四通道”。该模式目前已在国内“多点开花”,并在全省复制推广。

2.产业创新发展——聚力高端制造,构建全产业链保税模式。2020年初,片区联合苏州工业园区海关,以集成电路产业为对象,在全国率先开展高端制造全产业链保税模式改革试点。该试点以加工贸易升级为切入点,支持企业开展保税研发检测、促进产业链自律管理、精简物流手续、放宽内销期限、实施包容审慎监管等12项创新举措。具体路径上,以产业链企业为核心,以信用管理为基础,以区块链技术为监管赋能,做到保税政策全覆盖,实现产业链“一体化”管理和海关无感监管。2020年首批试点企业实现进出口总值122亿元,增长59.4%,有效提高了全产业链抗风险韧性。

3.金融开放创新——拓展跨境资金结算服务,构筑新型离岸国际贸易模式。片区大量跨国公司全球采购、委托境外加工、离岸转手买卖等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增长迅猛,但企业参与全球市场配置资源或国际竞争的跨境金融服务不够便捷。为此,片区以制造业企业全球化经营需求为依托,创新政府、银行、企业、监管等多方合作机制,升级全国唯一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汇监测服务系统,以数字赋能第三方佐证,优化外汇收支便利度。这种差异化探索,促进了跨境资金结算服务大提速,片区去年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业务结算规模同比实现翻番,企业户数同比增长近三成。

4.聚集国际化人才——面向全球揽智用才,提供组合拳式人才集聚服务。一是在职业资格方面,创新便捷化服务模式。配套苏州生物医药“一号”产业,在全国首创把国际职业资格与国内职称资格做比照认定,以提升对全球高端生物医药人才的吸引力。二是在职业培训方面,导入首家外商独资机构。制定出台专门的实施办法并导入德国蛇牌学院,该机构仅2020年就开展课程近1300场,培训医疗技能人才近20万人次。三是在电子合同方面,创新数字化服务模式。发布全国首个电子劳动合同标准及争议处理规则,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此外,出台“19条便利化外国人才新政”,发布“金鸡湖人才政策计算器”,以更高水平营商环境提升对人才要素的吸引力。

5.政务管理服务升级——系统规划布局,打造效能化服务型政府。第一,开通“服贸通”片区与新加坡国际直达数据专线,解决企业跨国用网问题,助力企业全球化发展。第二,创新“审管执信”闭环式标准化管理模式,构建“审批—监管—执法”全链条业务信用管理,以此为企业信用精准画像,开发信用应用新场景,形成47项全链条业务管理闭环。第三,深化生态园区建设,探索对生物医药企业危险废弃物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提供安全监管与逐月收转服务。第四,对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设立全国地级市首家国际商事法庭,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司法保障模式。

二、苏州片区制度创新的未来方向

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的自由贸易试验区,面向新的发展需求,进一步制度创新需要有新的创新向度。

1.创新再定位:在瞄准国家战略和重大需求中找准方向。苏州片区的制度创新,需要在更高层次、更开阔视野中寻求新方向。对苏州而言,尤其需要更深入、更充分、更透彻地理解和把握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大背景,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特别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之中,力争在形成沪苏同城化、极化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联动效应、整合使用好G60科创走廊、提升自身能级并站稳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重要支柱型城市、创新节点型城市地位功能、降低区域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2.集成性创新:充分利用既有平台资源展开系统性创新。苏州片区的制度创新,一定程度具有创造性与冲击力,但若是从创新过程的可持续性、创新质量的正面辐射效应看,仍缺乏系统性。开展集成创新,要解决的关键就是从更为宏观的创新生态打造、创新动力持续强化、创新资源不断供给、创新成果有效运用等方面入手,解决制度创新应景性与浅表性问题。譬如,围绕产业创新发展的制度创新,在用地管理、人力开发、金融便利、财税优惠、技术孵化、环节规制、市场监管、信息服务、商业法务等诸多方面,需要有“一揽子”制度创新规划,让制度创新成为一种稳定可预期的制度建设、制度发展行为,从而在提升营商环境内涵品质基础上夯实发展根基。

3.重点域突破:挖潜与破圈并重地推进主导产业领域创新。制度创新需要在两个维度上有所突破,一是挖潜,二是破圈。就挖潜的制度创新而言,对片区内既有的电子、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需要有整合性思路,形成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凸显制度创新引领优势更优、强势更强的功效;对于破圈的制度创新而言,在信息化条件下,需要紧密关注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入融合的制度创新,打通痛点堵点,在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在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强势提升能级,形成增长极、发展极、创新极。与此同时,在整合利用军转民技术、高铁式重大装备、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等方面,亦有进一步拓展深耕的巨大空间。

4.协同式创新:合理借鉴基础上开展江苏各片区等多类协同创新。一是苏州片区的创新,需要与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连云港片区强化联动,以开放经济、实体经济和产业升级联动创新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探索苏南、苏中、苏北的贯穿之路。二是苏州片区与苏州各板块以及与苏宿迁、苏锡通、苏滁、苏霍等产业园区的联动创新,都具有持续放大制度创新效应的潜力和能力。三是在合理借鉴上海、浙江等毗邻自贸区的先导性做法,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打造,尤其是在“链长”建设、总部经济、头部经济,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培育等方面,在城市土地腾退等城市更新与空间优化等方面,以及在“退二优二”等方面的经验借鉴与合作,在更高位阶上形成良性竞合制度机制。

5.致力于长效:构建创新应有序释放的保障机制与绩效评估。在贸易便利化、产业创新发展、聚集国际化人才、政务管理服务升级方面,如何让长板更长,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机制,而非仅仅是面向部分行业领域的“专属性”制度创新。如何让金融开放创新在既有新型离岸国际贸易模式基础上更进一步、进而引导片区企业批量、高质量“走出去”、实现跨境投资“扎根”,即根植性发展和持续性创新并盈利,更需要构建创新应有序释放的制度保障机制。此外,创新还要有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新一轮制度创新需要激励保护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创新权益,从而引导包括政府在内的制度创新往深处走、往实处走、往精处走,从而达成创新价值的累积和制度体系的系统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