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日报》要闻版:在思辨中擘画城镇化新图景

2022年05月22日 A03版

“中国县域·县城·新型城镇化”主题学术峰会昨云端相聚

在思辨中擘画城镇化新图景


2035年,中国将进入城镇化的成熟期,这也是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人口现代化进程。

  当前,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重头戏,背负着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重任。如何勾勒新时代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图景?如何让城镇化呼应高质量发展,让城镇化更有“广度”和“深度”?成为学界和县域各界关注的焦点。

  昨天,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江苏高校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采用网络视频会议方式,举行“彝江·东吴城市论坛”202206期主题学术峰会,聚焦中国县域·县城·新型城镇化。来自国家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的有关专家,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城镇化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地方党委、政府相关负责人,“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代表等一起相聚云端,就“县城城镇化”问题开展学术研讨。

顶层战略创新,重新构建城乡关系

  县城是我国城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动力,也是发展的重要“增长极”。5月6日,中央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重新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勾勒了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图景。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细胞,2020年百强县以占全国不到2%的土地、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9.8%的GDP。”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张鸿雁认为,县域地区又是承接各种产业转移的重要板块,相较于城市,县域在劳动力、市场、要素方面更具活力,但存在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主体产业创新不足,缺乏产业引力,普遍是人口流出地,普遍对文旅产业重视强度不够等现象,需要国家级和区域级县域顶层战略创新。

  积极推进县城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内容。苏州大学商学院教授、东吴智库研究员夏永祥表示,提出县城城镇化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以此矫正前一时期我国城镇化中的偏差与失误。由于过分偏向发展大城市、特大城市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包括人口过多、公共设施不足、房价过高、农民工迟迟不能融入城市、农民工长途迁徙的高成本等,县城城镇化可以纾解这些问题。

 打破空间错配,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城镇化水平低、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城镇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如何破解?城镇吸引力不强,受大中城市“虹吸效应”影响等现象如何破局?研讨会上,作为“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的代表,甘肃天水市、湖北恩施市、贵州金沙县、江苏沭阳县和泗阳县分别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工作做法、成效以及遇到的困惑。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指出,县城城市化和补短板强弱项不能一刀切,有些具有比较优势的县城可能会保持与城市同步发展,有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县城则可能面临萎缩或在某些方面减量发展,必须把补短板强弱项的有限资源在不同类型的县城中合理配置。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政治制度研究室主任韩旭表示,城镇化不仅是钢筋水泥制品在特定物理空间中的堆砌和组合,更主要的是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要构建一整套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管理这个社会的公共事务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并且按照这套治理体系的规范要求管理各项公共事务。

  近年来,城镇化呈现农民工跨省回流和本地就业半径扩大的新趋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卓贤提出,新型城镇化短期内应消除信息不对称以解决劳动力市场的空间错配,中期而言应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协同共振,长远来看必须推动“以家庭为核心”。

聚焦创新集群,为苏南城镇化寻找新动力

  江苏是县域经济发达省份,已有17个县(市)经济总量迈上千亿台阶,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数量常年占据四分之一、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10个县(市)纳入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地区。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战略和规划处处长封蕴珊提出,要充分把握区位条件新的阶段,精准画像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空间范围和服务半径,科学定位不同县域发展模式和目标方向,努力走出产业转型新的路径。她建议要站在全局高度看待“人”的问题,着力构建产业、就业、服务联动发展机制,完善家庭支持体系,形成人才安居乐居的黏性生态。

  产业创新集群推动苏南县域经济的转型,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县域城镇化内涵的变化。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东吴商学院教授段进军也提出,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主要是立足于廉价劳动力、土地资源和廉价的环境容量,今天这些要素都遇到了瓶颈,必须寻找新动力,由产业集聚到产业创新集群是实现转型的战略选择。在他看来,如果说以前是“以物为本”,那么新型城镇化就表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特点,苏南县域城镇化转型就必须围绕着人的多元化需求,高度重视城市空间品质,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闻链接:https://app.suzhou-news.cn/e_papers/article?article_id=11790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