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世南:迈进“十四五”,苏州怎么干?

《新华日报》2021.03.17

《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日前正式发布,系统阐明苏州“十四五”时期发展思路、主要目标、重大举措和政策导向,宏观展望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愿景,也是政府履行法定职责的重要依据。

锚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目标,苏州将怎么干?3月17日,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特邀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方世南教授对规划纲要进行全面深度解读。他表示,规划纲要体现出苏州胸怀“两个大局”的“大视野”,特别是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战略思想,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中谋划苏州发展、体现苏州担当、彰显苏州作为,为承担好“勾画现代化目标”的光荣使命,拿出一份鼓舞人心的行动纲领。

找准坐标定位

在国家布局中展现苏州作为

记者:作为“最强地级市”,苏州的发展路径一直受到外界关注。您怎样评价这份苏州未来五年以及到2035年的发展总纲?

方世南:整个规划纲要很出彩,既有前瞻性和整体性,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让大家对苏州这个城市未来的发展充满巨大信心。

一是着眼于国家宏观规划。苏州“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狠抓落实国家和省战略部署,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再出发中,继续当好先行军、排头兵,在“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伟大实践中展现勃发英姿,做标杆、当表率,这样的定位体现了苏州对自身发展的高标准要求。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未来全国的发展目标主要体现在“六个新”上,即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苏州把“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定位为:高质量经济迈出更大步伐、高品质生活实现更优提升、高颜值城市展现更美形态、高效能治理取得更新突破。可以说,“四个更”和“六个新”的目标高度契合,也为苏州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勾画了现实模样。

二是立足于自身发展实际。规划纲要也提出,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产业转型怎么搞、自主创新怎么走、人民生活水平怎么提高等等,都在规划中给出务实性的举措。

记者:您认为苏州“十四五”规划纲要透露了哪些发展优势?释放了哪些利好?

方世南:苏州本身具备很强的发展优势,在新发展阶段,在更高参照系中,也必将释放一系列利好,这在规划纲要中都有具体举措进行体现。

稳固制造业头部优势。制造业是苏州最大的发展优势,也是迈向现代化的根基。规划提出大力培育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新型显示、光通信、软件和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高端纺织、节能环保等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并将推动这些产业迈上千亿级;主攻生物药、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装备、高端医疗器械、机器人、光通信、高端纺织、钢铁新材料等十大重点产业链,并将配套一系列政策机制。

进一步破解城乡二元对立。规划纲要还提出要全方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引导要素城乡双向流动、推动城乡经济有机融合、开展新型城镇化补短板行动。具体包括引导工商资本、社会力量通过新建、重组、入股农业企业等方式进入“三农”领域;培育壮大乡村旅游、农村康养、农村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新经济增长点等,有助于实现城乡充分、平衡、协调的发展,也释放出重大利好。

强化苏州作为长三角重要中心城市的地位。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抢抓国家战略叠加机遇,统筹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一带一路”,将进一步让沪苏跨界合作取得更大实效,有力推动长三角协同创新产业和开放体系建设,更多的人才、资本、教育、医疗等要素将通过有效流通到达苏州。

提升特定文化和价值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的优势。规划纲要中指出,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全面塑造“江南文化”品牌,推进现代城市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形成特色鲜明的软实力发展体系;深化文明苏州建设,弘扬“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三大法宝,以共同价值构筑精神家园,进一步激励苏州干部群众精气神。

强化高效智慧的政务环境、优质规范的营商环境的优势。规划纲要中提出,要争创“苏州最舒心”的营商环境,打造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实现综合窗口一站式办理、自助服务区、智能服务终端等全覆盖;深化“法企同行”活动,加强中小投资者保护等。

紧抓重大战略机遇节

精心绘就新时代姑苏繁华图

记者: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叠加,让苏州的“十四五”更具期待。苏州怎样在服务好这些国家战略的过程中,稳步提升自身的城市能级?

方世南: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了苏州未来的道路:打造服务国家区域战略的中心城市。换言之,就是通过这些重大战略任务的落实,实现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目标,绘好新时代的姑苏繁华图。

服务好国家战略,首先要增强自身的市域统筹发展能力。苏州现在的发展框架,呼吁一个国际化特大城市格局的形成,而不是传统地级市的规模。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增强市域统筹发展能力,到2025年,市区常住人口、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双过半”,苏州国际化特大城市主架构基本成型。

规划还特别强调县域和中心的互补性。强化县级市发展顶层设计,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化、产业集群化,着力提升县级市城区城市服务能力,补齐县域高质量发展短板,始终确保县域经济全国领先,比如支持昆山深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

记者:“沪苏同城化”应该如何进一步推进?

方世南:深化“沪苏同城化”,首先要让苏州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城市地位更加突出。我认为要以“发展的共同体”理念,通过“利益共同体”这个纽带,推动苏沪之间形成使命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共享共同体。

我们看到,苏州提出强化长三角重要中心城市地位。要做中心,那就要跳出“后花园”思维。规划提出,要利用在上海大都市圈中的区位优势,全面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加快与上海共建国际性枢纽集群,建设联动上海的现代物流服务基地和供应链组织中心、服务上海大都市圈的信息次级枢纽。推动以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轻轨等为骨干的通勤网络建设,构建沪苏1小时紧密通勤圈,促进区域内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更加自由便利流动,打造江苏对接上海的最重要枢纽门户城市。

强调同城待遇。强化跨界基础设施对接与公共服务共享,加快推进沪苏省际断头、瓶颈路消除,加强跨界地区警务网格和综治网格“双网融合”创新交流和协作。加快与上海科教资源嫁接融合,推出“一网通办”“一卡通行”等同城化措施等。

其中还有一点值得关注,规划提出建设苏州民用机场,这又让苏州百姓感到很兴奋。苏州机场的建设,一直是一个热点,但在具体的实现路径上,苏州仍然客观冷静地提出要依托城际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实现与周边机场的互联畅通。不纠结于是否“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凸显出苏州发展一贯的实用主义。

记者:在这些战略机遇下,特别是面对“双循环”格局的打造,苏州具体要走向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

方世南:今天苏州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上,既要努力成为吸引外资的首选之地,又要努力走出去,实现输入型和辐射型相结合的现代化,推动发展资源共享,本身就是处在“双循环”格局的前列。

先讲输入型。开放是苏州的最大城市个性。规划纲要中指出,苏州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高能级开放平台,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巩固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具体来讲包括做优做强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推进园区开放载体平台创新提升、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大力培育本土跨国公司等等,这是强化“外循环”的手段。同时,苏州探索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促进区域内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更加自由便利流动,这是强化“内循环”的基础。

再看辐射型。规划纲要中也彰显了让苏州经验走出去的担当作为:提高对口援建协作水平,拓展对口支援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统筹做好援疆援藏和结对合作项目。积极推进辖市(区)与受援地开展特色产业园区或“园中园”合作共建,鼓励更多在苏企业到受援地投资兴业。探索智力支持、金融支援、农产品供销对接等援建共建途径。持续强化劳务协作,完善资源要素精准化投入体系,打造一批重点产业合作典型示范。

贯彻新发展理念

以十足信心和踏实举措应对挑战

记者:除了机遇,在规划纲要中,苏州对当前所面临的挑战也做出了客观分析,您认为苏州的发展挑战主要来自哪些层面?

方世南:“十三五”期间,苏州的发展步伐虽然很稳,但也面临相应的挑战,这在规划纲要中没有回避,分析得很透彻。

我认为规划考虑到以下几种挑战:第一,传统制造业升级面临创新不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转型升级依然任重道远;第二,要解决好强市与富民的辩证统一关系,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第三,生态环境的挑战;第四是发展安全性的挑战。这些都是系统性的发展挑战。

记者:针对这些系统性挑战,苏州如何应对?在规划纲要中给出了怎样的具体举措?

方世南:首先看制造业升级的问题。规划纲要中用了很大篇幅,而且在一开始就提出了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高端产业创新平台,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增强创新主体活力和内生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和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科技创新策源地。在这其中,苏州明确了要走好数字化、智能化路径,以信息武装“苏州制造”的品牌效应。

规划明确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就是在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五大关键产业上,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聚焦关键技术锻造创新能力。

其次看增强民生福祉的问题。规划纲要中指出,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富民增收落地见效,提高优质医疗和教育资源供给能力和覆盖水平,优化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破除外界对苏州发展“光长骨头不长肉”的看法。

这其中涵盖了推动更稳定和更高质量就业、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增强人力资源劳动技能素质、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立优质普惠的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推动社会保险全覆盖、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推动重点群体共享发展、健全基本住房体系等等一系列重点民生项目,需要一点一滴地去推动。

再看生态环境的问题。苏州天堂之美如何体现?在规划纲要中提出了要实现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全国前列,争取比国家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国际承诺均提前5年兑现。这对于一个制造业大市来讲,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也体现了苏州发展绿色经济的决心。

规划以较大的篇幅阐释了倡导绿色低碳发展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构想。包括重点加强对太湖、长江、阳澄湖的自然湿地抢救性保护与退化湿地生态修复治理;推进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减排、融合管控,大幅度削减碳排放总量和主要污染负荷,达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推动空气质量气持续好转;逐步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体系。

总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也是一个迫切解决、无法回避的问题,对照苏州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的新进步、新目标,任重而道远。

最后,看发展的安全性问题。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央提出“九个更”,即提供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及更安全的发展,其中“更安全的发展”是最新提出来的。在更安全的发展方面,有着较大制造业体量的苏州面临着压力和挑战。

安全的发展,包括了产业链安全、安全生产、生态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网络安全、食品药品的安全等多个安全问题,这需要苏州政府兜牢安全底线,强化防范的同时,提高苏州人民整体的安全意识、风险意识。

规划纲要在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章节中,有一个关键点,就是要保障产业链的稳定可控,聚焦安全自主可控。同时狠抓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完善政府及其部门责任制清单,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分类监管、分级负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构建公共安全服务保障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危化品全链条、信息安全监管,提升治安防控立体化智能化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聚焦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重大风险,建设基础更牢、水平更高、群众更满意的“法治苏州”和“平安苏州”等。

面向未来,苏州还是要坚持用新发展理念来指导实践,抓好规划纲要落实,通过解答和破解一些系统性问题,积极探索具有苏州特色和示范内涵的现代化形态,真正打造成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美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