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城镇化中心举办“中国式城镇化新道路:理论、趋势与比较”国际学术会议

  1029-30日,由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江苏高校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举办的中国式城镇化新道路:理论、趋势与比较国际学术会议通过网络视频会议方式举行。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等海内外高校和学术机构的20位知名专家应邀作主题演讲。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全体专兼职研究人员,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金螳螂建筑学院等相关学院师生代表以及会议投稿论文作者参加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钱振明教授主持。


  苏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孝峰教授出席会议开幕式致辞。他代表学校向出席本次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指出,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是学校文科非常重要的科研平台,希望通过此次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式城镇化新道路建设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和方案。


 本次会议共分为主旨报告、高峰论坛、青年博士论坛三个环节进行。


主旨报告

1029日上午举行的主旨报告环节由钱振明主持。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学术界和实务界的五位特邀专家作主题报告。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吴维平教授以自己的新书《中国城市化:影响与转型》为分享,阐述了在人口转型和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城市化所面临的过渡问题以及必要的进展。她认为,中国的城市理论长期以来受西方的影响,应当努力构建中国自主的城镇化知识体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研究员归纳了中国式城镇化的五个基本特征,他认为中国式新道路能够避免西方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建设面向未来的城市,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制定高质量发展规划,实施积极的社会政策,驾驭好城市发展进程。


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治河教授围绕建设性后现代视域下的城市化发展新思路,剖析了西式城市化的问题以及后现代有机城镇化的优势,认为鉴于政治制度、传统文化、新技术的优势,后现代有机城镇化的希望在中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卓贤研究员聚焦农民工回流这一问题,认为县域经济发展和举家城镇化成本高昂的共同作用,导致农民工持续回流。要正视其带来的积极意义和隐虑,推动以家庭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美国华盛顿大学地理系教授陈金永通过对比分析2014-2020年中国城镇化与户籍改革政策及相关数据,对流动人口的子女人数、入学的情况、居住证所起的作用作了简要的论证。


  在提问交流环节,与会人员就相关问题与主旨报告专家进行了热烈地探讨与交流。


高峰论坛环节

 1029日下午举行的高峰论坛环节分别由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新时代党的城市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所所长姜建成教授、城市风险与生态城市研究所所长方世南教授主持。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研究员高小平认为公共服务均衡性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要求,可以根据结构性、运行性、保障性三方面的逻辑关系,构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均衡公共服务制度的理论框架。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志高提出,要从抓住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扭住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张力教授聚焦城市权的准入性和可携性两种形态,提出建设包容性更强的城市,需要消解权利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公共管理研究室主任王伟进研究员剖析了近年来我国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提出注重风险防范和社会治理创新的必要性及思路建议。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行政学院学报》主编沈利华教授历史周期率视角,分析了共同富裕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及其紧迫性和艰巨性。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综合改革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袁方成教授探讨基于整合性框架的建构以及实践路径来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构建新型的城乡工农关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比对分析了当前我国三类基本村落,反思城市中心主义,关注村落转型的未来,认为应树立乡村视角,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与中国式城镇化新发展。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张晨教授基于历史社会学视角,总结了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与经验。苏州大学建筑学院汪德根教授通过剖析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空间类型分异特征,提出中西部地区分区分类制定就近城镇化的发展路径。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徐翀教授从全球城市理论谈起,认为加强数字城市指标建设,把数字转型和城市建设结合起来,有利于解决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黄建洪教授从县域城镇化的风险来源、风险本质出发,提出县域城镇化风险治理的三项重要举措。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周永博教授认为,中小型城市和县城普遍面临的生活舒适性不足地方品牌化乏力问题,直接关乎着城镇化进程的成败。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叶继红教授以就地城镇化和异地城镇化的关系为切入点,表明中国未来的城镇化道路要在坚持两基的基础上,实现多维发展。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宋德孝教授以苏州市甪直镇田肚浜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例,探讨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与策略。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车玉玲教授认为,围绕着城市空间的控制权而展开的抗争将成为未来革命的焦点,对于城市病的批判应该是对于现代性文明形态及其未来可能新文明形态的反思。

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任平教授作会议小结。他认为,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大的转折时代,需要重新反思所走过的城镇化道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总战略指引下,必须要开辟中国城镇化新道路。区别于以往单纯的思维模式,多维度、多元化、系统化地研究和探讨中国式城镇化新道路的在何处,注重以人民为中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生态相结合,汲取以往的成功经验和矛盾问题,重新思考,展望未来,为世界城镇化之问的解答提供可能。


青年博士论坛环节

1030日上午举行的青年博士论坛由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城镇化研究》集刊编辑部主任,《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审赵强主持。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山西财经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苏州大学的8位青年博士分别作了报告交流。

钱振明作会议总结。他指出,中国式城镇化新道路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提出的新课题,需要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结合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实际不断探索,寻求最优解,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中国自主的城镇化知识体系,来影响中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更需要青年学者们的积极参与和倾情奉献。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将以本次国际学术会议为新起点,以本次国际学术会议取得的成果为基础,通过定期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彝江东吴城市论坛、各种学术沙龙,出版《中国城镇化研究》学术集刊,建设发展调研基地等途径,携手海内外城镇化领域的学者和城镇化实务部门的专家,持续推进中国式城镇化新道路研究,在理论创新、中国自主的城镇化知识体系构建上寻求更大突破,在助推中国式城镇化实践发展上有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