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时报》: “中国式城镇化新道路:理论、趋势与比较”国际会议线上举办

“中国式城镇化新道路:理论、趋势与比较”国际会议线上举办

  基于中国城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的重要性,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江苏高校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于2022年10月29日-30日在线上邀请海内外城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相聚云端,共同就城镇化的基本理论、中国城镇化未来趋势、世界城镇化前景等问题开展研讨和交流,为中国式城镇化新道路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和方案。

苏州大学“中国式城镇化新道路:理论、趋势与比较”国际会议

苏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孝峰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等海内外高校和学术机构的20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应邀作主题演讲。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全体专兼职研究人员,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金螳螂建筑学院等相关学院师生代表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吴维平教授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吴维平教授以自己的新书《中国城市化:影响与转型》为分享,阐述了在人口转型和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城市化所面临的过渡问题以及必要的进展。她认为,中国城镇化面临一个发展的缓冲,其城市理论长期以来受西方的影响,因其城市环境问题和西方环境转型理论有些脱节,中国的城市化历史既有全球城市化历史的一般特征,同时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应当努力构建中国自主的城镇化知识体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研究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研究员归纳了中国式城镇化的五个基本特征,他认为中国式城镇化新道路能够避免西方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带来的负面效应,以人民为中心,建设更公平、更绿色、更自然、更清洁的城市,这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制定高质量发展规划,实施积极的社会政策,驾驭好城市发展进程。

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治河教授

 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治河教授从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视角剖析了西式城市化的问题,认为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将西式城市化的各种弊端暴露无遗。因此中国应该独辟蹊径,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后现代有机城镇化之路。根据王治河教授的概括,后现代有机城镇化具有如下6大特征:1)有机城镇化服膺一种有机过程思维;2)有机城镇化将生态意识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石;3)有机城镇化推重个体的积极参与;4)有机城镇化鼓励共享;5)有机城镇化欣赏有机社区共同体的繁荣发展;6)有机城镇化推重城乡互通并茂。王治河教授认为鉴于中国的制度优势,优秀的“天人合一”传统以及浸透到文化DNA中的有机过程思维,加之高铁、移动多媒体、新能源等技术的有力支撑,再借助生态文明的东风,中国将最有可能成为实现有机城镇化的地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卓贤研究员聚焦农民工回流这一问题,认为县域经济发展和举家城镇化成本高昂的共同作用,导致农民工持续回流,农民工回流给很多农村和县域带来了劳动力、资金和技术,对激活县域经济和促进乡村振兴有积极的意义,主张推动“以家庭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美国华盛顿大学地理系教授陈金永通过对比分析2014-2020年中国城镇化与户籍改革政策及相关数据,对流动人口的子女人数、入学的情况、居住证所起的作用作了简要的论证,认为户籍改革政策与中国城镇化息息相关,户籍改革促进了人口流动,促进了城镇化。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研究员高小平认为公共服务均衡性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要求,可以根据结构性、运行性、保障性三方面的逻辑关系,构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均衡公共服务制度的理论框架。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志高提出,要从抓住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扭住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张力教授聚焦城市权的准入性和可携性两种形态,提出建设包容性更强的城市,需要消解权利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公共管理研究室主任王伟进研究员剖析了近年来我国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提出注重风险防范和社会治理创新的必要性及思路建议。《江苏行政学院学报》主编沈利华教授“历史周期率”视角,分析了“共同富裕”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及其紧迫性和艰巨性。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综合改革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袁方成教授探讨基于整合性框架的建构以及实践路径来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构建新型的城乡工农关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比对分析了当前我国三类基本村落,反思“城市中心主义”,关注村落转型的未来,认为应树立乡村视角,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与中国式城镇化新发展。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张晨教授基于历史社会学视角,总结了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与经验。苏州大学建筑学院汪德根教授通过剖析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空间类型分异特征,提出中西部地区分区分类制定就近城镇化的发展路径。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徐翀教授从全球城市理论谈起,认为加强数字城市指标建设,把数字转型和城市建设结合起来,有利于解决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黄建洪教授从县域城镇化的风险来源、风险本质出发,提出县域城镇化风险治理的三项重要举措。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周永博教授认为,中小型城市和县城普遍面临的“生活舒适性不足”和“地方品牌化乏力”问题,直接关乎着城镇化进程的成败。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叶继红教授以就地城镇化和异地城镇化的关系为切入点,表明中国未来的城镇化道路要在坚持“两基”的基础上,实现“多维”发展。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宋德孝教授以苏州市甪直镇田肚浜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例,探讨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与策略。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车玉玲教授认为,围绕着城市空间的控制权而展开的抗争将成为未来革命的焦点,对于城市病的批判应该是对于现代性文明形态及其未来可能新文明形态的反思。

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任平教授

 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任平教授认为,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大的转折时代,需要重新反思所走过的城镇化道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总战略指引下,必须要开辟中国城镇化新道路。区别于以往单纯的思维模式,多维度、多元化、系统化地研究和探讨中国式城镇化新道路的“新”在何处,注重以人民为中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生态相结合,汲取以往的成功经验和直面现实存在的矛盾问题,重新思考,展望未来,为世界城镇化之问的解答提供可能。

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钱振明教授主持会议

 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钱振明教授作大会总结。他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高度概括,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已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而什么是“中国式城镇化”?如何实现“中国式城镇化”?在学术上尚有争论,各种观点纷呈,特别是偏向中小城市发展、偏重小城镇建设,还是走向大城市,强调“城市中心主义”,针锋相对。这需要我们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结合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实际,不断探索,寻求最优解,并构建起中国自主的城镇化知识体系,以影响中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城市生活的向往。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更需要青年学者们的积极参与和倾情奉献。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将以本次国际学术会议为新起点,以本次国际学术会议取得的成果为基础,通过定期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彝江东吴城市论坛、各种学术沙龙,出版《中国城镇化研究》学术集刊,建设发展调研基地等途径,携手海内外城镇化领域的学者和城镇化实务部门的专家,持续推进中国式城镇化新道路研究,在理论创新、中国自主的城镇化知识体系构建上寻求更大突破,在助推中国式城镇化实践发展上有更大作为。(文:李玲 曾咏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