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 中心研究员谈学习体会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

任 平

(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

开栏的话: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本期起“新论”推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谈,敬请关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天下为公”鲜明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政治抱负,昭示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之“根”与“魂”。“天下为公”典出于西汉·戴圣《礼记·礼运篇》,其原文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是人类追求的社会规律和真理,而“天下为公”则是儒家对大同世界终极理想和崇高目标的向往与追求。“天下为公”作为社会理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成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始终高擎“谋大同”的一面旗帜。“天下为公”这四个字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与中华文明胸怀天下的博大气魄以及对于大同社会的伟大诉求。这种博大气魄以及伟大诉求,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得到了充分继承与发扬。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大力继承和发扬“天下为公”的博大精神,号召全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谱写“天下为公”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及“天下为公”思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学习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他认为“孙中山先生有着深厚的为民情怀,一生坚持以‘天下为公’为最高思想境界”。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习近平总书记阐释“天下为公”的精神,不仅成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典范,更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我们坚定党的伟大初心、践行使命指明了方向。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以坚定的“天下为公、执政为民”的伟大初心肩负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使命。“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天下为公”的价值旨归。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初心和根本使命就是“天下为公”,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的期盼就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的目标。百年来,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之后,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人民强起来。“天下为公”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天下为公”的现代化表达,“现代化为了人民、现代化依靠人民、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地让人民共享”,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宗旨。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因而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为全体人民、天下人谋幸福的现代化。

新征程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以胸怀天下、“天下为公谋大同”的伟大抱负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天下之为天下,乃是指包含所有人在内的人类整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的关键词是“人类”和“共同”。在“和而不同”中谋求“天下大同”,这一“天下观”正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引领世界的力量所在。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包容天下,使天下人都能够同进于大道,共臻于大同。全球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世界发展图景,两种全球化对比鲜明:一是以美国为首、以资本逻辑宰制的单边主义、旧全球霸权主义格局,经济复苏乏力,西方世界陷入前所未有的文明危机和制度性危机;另一面是中国崛起,昭示中国道路的光明前景,带动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文明互鉴的新全球化时代的来临。贯穿新全球化时代的伟大文明灵魂,就是中国倡导和引领的“天下为公”精神价值。“天下为公”的博大情怀和思想境界,既深深地根植在中国老百姓的心中,也逐渐成为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美好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中国共产党,正在以不断的“自我革命”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伟大初心,以自身的强大始终成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领导核心。执政党是各国现代化发展的领导力量。放眼全球,各国政党连续执政逾30年的屈指可数。中国共产党执政70多年并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辉煌成就,书写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在于以“天下为公”的宏伟抱负、“立党为公”的伟大初心治党执政,这是每一级组织、每一个党员、每一个领导干部的崇高使命。我们党以坚决从严治党、自我革命的制度体系奠定了长期执政的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整治“四风”,打“虎”拍“蝇”,以“法无例外”的刚性和“壮士断腕”的勇气激浊扬清、弘扬正气,让百姓看到中国共产党解决自身问题的决心和能力,党心民心为之一振。

“天下为公”,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新时代新征程,只要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天下为公”,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为江苏社科名家、苏州大学教授)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方世南

(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城市风险与生态城市研究所所长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进步潮流,契合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有助于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价值导向增进人民生活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进程中理性反思和自觉超越传统现代化发展道路、发展方式、发展价值取向,而以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大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从而在自觉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推进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作者系苏州大学特聘教授、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


加快市域一体化发展 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

段进军

(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骨干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这对于苏州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苏州是个制造业大市。苏州今天之所以成为“最强地级市”,其根本在于经过多年努力,成功培育了大规模的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这是苏州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动力。据统计,2021年苏州制造业规上工业产值已经超过4万亿元,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两个超万亿级的产业,同时还形成了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但从总体上来看,苏州制造业大而不强。如何通过创新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发展,这是苏州面临的重大课题。

  2022年,苏州新年第一会主题是“数字时代苏州产业创新集群的发展”,这是市委、市政府对苏州未来发展的正确研判。苏州制造业的发展,必须从依靠廉价生产要素的产业集聚,转向以创新为第一动力的产业创新集群,要将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商业互联网看杭州”“工业互联网看苏州”,数字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是苏州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为了有效地促进产业创新集群的发展,苏州必须要加快市域一体化发展,因为产业创新集群不可能在一个分割的、碎片化的空间中形成,必须要实现市域范围内要素的自由流动。市域一体化也是苏州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在市域一体化的进程中,苏州十大板块每个板块要对自身进行科学的定位,比如姑苏区要有效发挥自己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相城区要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等等。各板块要在发挥自身优势和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创新集群。同时,在市域一体化的进程中,要通过空间重构,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发挥中心城市在创新中的地位,实现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化。比如最近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提出的“工业向沿江布局,创新在城区突破”,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苏州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形成不同区域之间合理分工与合作,这对于苏州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非常重要。

(作者段进军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商学院教授,博导)


   

【编者按】近日,苏州广电总台新闻综合频道《苏城议事厅》栏目播出,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骨干研究员方世南教授、段进军教授作为嘉宾参与节目访谈。节目中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新时代的经济、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等角度出发,探讨苏州该如何从中汲取智慧力量,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苏州落地生根、见行见效。现将访谈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问: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有着怎样重大的意义?

方世南: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是我们党、我们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对于我们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统一我们的思想认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全面的伟大复兴,意义非常重大。对于苏州来说,也有助于我们在党的二十大精神鼓舞下,把苏州建设成为充分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所以这个意义还是非常重大的

问:怎么样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它有着怎样的内涵?

方世南:中国式现代化,只有六个字,但是字字千斤重,包含了丰富的、深刻的内涵。中国式现代化,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它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的特征,又有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实际上,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包括的是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十四亿人全体进入现代化,而不是一个小的人口规模,小的区域现代化;而且中国式现代化,它带来的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它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又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既要使我们“富口袋”,又要使我们“富脑袋”;中国式现代化又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来获得现代化;而中国式现代化又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也就是说,这段话它高度地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的内涵、基本的要求和我们的价值目标,对于我们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使我们明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究竟怎么走,所以苏州在建设“强富美高”现代化强市中,我们要按照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向前不断地推进。

问:中国式现代化应该如何来实现?

方世南:这一个问题是非常现实的重大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我们首先就是要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加强我们的理论武装。思想的武装很重要,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我们坚强的思想武器,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要全面贯彻落实“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也就是说我们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两个“全面”就要求我们要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总的方略。同时我们还要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我们拓宽视野,运用系统性思维制定整体性的战略布局来推进。特别是要把我们今天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高水平的人民生活品质,还有高效的社会治理当做一个有机的整体,来把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个“巨轮”行稳致远地向前推进。

问:苏州应该怎么来把握未来五年这个开局起步的关键期?

段进军:我主要结合经济方面谈一谈我的一些看法。2022年“新年第一会”我们苏州的会议主题是数字时代苏州产业创新集群的发展,我想这是对苏州未来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且正确的研判。随后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市域一体化的战略举措。事实上产业创新集群的发展与市域一体化在逻辑上是一以贯之的,因为产业创新集群的发展不可能在一个碎片化的空间中来实现,必须通过在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市场一体化的空间中来实现产业创新集群的发展。为了有效地推动产业创新集群和市域一体化的发展,我们又提出一些新的空间战略,比如我们在传统的“沪宁制造业带”和“沿江制造业带”这两个主要的制造业带的基础上,又一次提出了“吴淞江科创带”和“环太湖科创圈”。如果说“沪宁制造业带”和“沿江制造业带”向外界能够展现苏州发展的“阳刚之气”,那么“环太湖科创圈”和“吴淞江科创带”则向世人展现的是我们“阴柔之美”的一面,这两个形成完美互补的太极图谱。这三个方面其实就为我们未来的开局年奠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方世南:苏州现在面临很好的发展机遇,也就是说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精神,苏州在开局起步推进现代化强市建设中,首先要牢牢地把握一个政治方向,即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个总体的发展方向,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精神,要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来进一步明确我们的各项工作方向和政治方向。同时我们要紧紧地抓住苏州未来五年高质量发展的契机,全面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科技的优质创新,把苏州的制造业实体经济做得更好,促使苏州的产业进一步转高、转优、转轻,最终达到转强。我们还要做好扎实推进全体苏州人民共同富裕的文章,因为共同富裕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还要把苏州的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的台阶,特别是加强江南文化的建设,促使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夯实发展的文化根基,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我们还要注重苏州生态文明建设,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苏州的各项工作,使苏州“人间天堂”的美誉能够在全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我们还要加强深化改革开放,以胸怀天下的眼光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作出苏州应有的贡献。所以我觉得我们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原汁原味地落到苏州各项工作实际,必将推动苏州“强富美高”现代化强市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问:苏州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实体经济上是怎样育新机、开新局的?

段进军:制造业是我们最大的优势。2012年,苏州的GDP达到1.2万亿;2021年,苏州GDP达到了2.27万亿,十年我们增加了1万亿,整个翻了一番。到今天为止,我们的制造业规模以上的产值已经超过了4万亿,形成了两个“超万亿”级的产业——电子信息技术和装备制造,形成了生物医药、纳米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与此同时,苏州在传统产业中也还占有相当的比重,三者共同形成了苏州的产业体系——制造业体系,这对苏州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制造业“大而不强”,未来制造业的转型和创新发展是摆在苏州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所以我们提出了产业创新集群,而且是数字时代产业创新集群的发展。对于苏州来讲,未来必须将产业的数字化和数字的产业化两者非常好地结合起来,这也是苏州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问: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摆在了新时代新征程发展的重要位置,在这样的一个新时代,有着怎样的背景和意义?

段进军:党的二十大报告里面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还有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创新驱动战略。这三大战略在不同的时期我们都提出过,但是同时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是首次提出来的。科技、教育、人才,它是一个系统,但是我想落脚点肯定是在人上面,包括对于苏州来讲,我们现在提出产业创新集群,表面看是一个产业发展问题,但实际上它也是一个人才支撑的问题,我们能否集聚一些高端的人才,也是产业创新集群能否成功的非常关键的一点,把党的二十大报告落实在苏州里,我们也相应的也可以是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包括创新驱动,实际上这些年苏州也是沿着这样一个目标在发展的。

问: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苏州有哪些优势?

段进军:苏州有我们自身的优势,特别在人才这个方面。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比如以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这些年的发展,实际上集聚了大量的高端的研究机构,高端的人才,包括高校。我们按照产教融合、产学研一体化来推动独墅湖高教区的发展。所以在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这个范围内,同时也集聚了像生物医药、苏州一号产业、人工智能,包括纳米材料等这些战略性的新兴产业。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实与我刚才讲的高校,包括高端的科研机构,包括以及一些研究所,在这个之间,它们相互的互动,事实上就构成了我们现在讲的一个创新的联合体。同时我知道对工业园区,科技部批复了“一区两中心”。“两中心”主要是哪两个中心呢?一个是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还有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一区”是指什么呢?就是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这个放在我们的工业园区,我想这会个进一步会推动工业园区的一些创新发展,包括人工智能。园区也提出“AI+”,也就是把人工智能应用到新的应用场景,这个“AI+”,比如金融、比如制造业,比如文旅等等,我想这个实际上也是在逐步开拓一些新的赛道。

再比如高铁新城,高铁新城大家知道集聚了大量的一些新时代的,包括我们一直讲的信息时代的一些重要的产业,比如智能车联网,还有包括数字人民币、区块链等等这些产业。事实上这些产业都是未来的重要的产业。最近市委市政府也给予相城区“双中心“的定位,也就是把相城区高铁新城建设成为长三角的区域枢纽中心,另外一个就是除了工业园区以外的另一个现代化的高科技的中心城区,也就是我们看到了相城区,它在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契机。苏州其他各个板块,每一个板块也要在自己独特的领域内抢占一些新赛道。这个可能是支撑我们未来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问:过去的十年,各位专家觉得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最关注二十大报告当中哪些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

方世南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的内容,也是我们老百姓在不断地走向富裕的道路上,把我们的生活品质这个文章做好的一个很重要的导向。这十年来,我们已经看到一个很可喜的现象,人们已经告别了过去只是强调生活的物质方面的内容,而走向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把我们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和积极地参与各项建设作为生活的重要内容。我觉得这个是这十年来对我感受非常深的。你看我们的健身设施,还有健身的公共产品,包括我们的城市很注重大公园、小公园乃至小小社区的口袋公园的建设,目的也就是要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使我们的生活每天的生活都感到很充实、很快乐、很幸福,有获得感、幸福感、满意感、安全感。

段进军:我也想谈一下我自己的一个感受。我就亲眼地亲身地体会到小石湖边上的交通越来越完善,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美了。我想这是个人的一个体会。那么在这个报告里面,其实总书记提出了很多的惠民生、暖民心的这些举措,对我个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民生之本,必须要有就业,所以我想,我们的政府关心民众的就业,出台一系列的解决就业的举措,这个是非常暖心的。

问:面向未来,苏州该如何从中汲取智慧力量,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苏州落地生根、见行见效呢?

方世南:苏州在党的二十大的贯彻落实当中,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因为苏州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有我们苏州的优势的,有我们苏州的传统的。苏州改革开放走过来的道路,就是以张家港为代表的“张家港精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坚定不移地把苏州的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质量的提升作为我们的一个主抓手同时我们要看到经济的背后是文化,文化是苏州的灵魂,是苏州的窗口,也是苏州的核心的竞争力。所以苏州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进程中,我们要传承好、继承好、弘扬好苏州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今天的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