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城建设中的产城融合问题——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系列论坛(第157期)

10月28-29日,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产城融合机制与路径研究》(批准号16JJD790043)课题组组织中心部分专家赴南京市高淳区桠溪镇慢城进行以“慢城建设中的产城融合问题”为主题的调研活动。参加的专家有:夏永祥教授、段进军教授、韩坚教授、周中胜教授、徐春秀副教授、杨锐副教授、张腊娥副教授、杨颖副教授、王丹枫副教授、彭向博士和孙俊芳博士等。

“慢城”是西方现代城市哲学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是一种放慢生活节奏的城市形态,也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主要满足居民对闲暇时间和休闲旅游的需求。根据世界慢城联盟的规定,获评的城镇、村庄或社区必须人口在五万以下,追求绿色生活方式,反污染,反噪音,支持都市绿化,支持传统手工方法作业,不设快餐区和大型超市等。高淳慢城位于桠溪镇内,总面积为50平方公里。在201012月苏格兰国际慢城会议上,它被正式授予国际慢城称号,成为中国第一个国际慢城。20175月,又被命名为江苏省首批农业特色小镇。

传统的经济发展道路主要强调通过大规模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来增加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而慢城则强调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那么,慢城建设中的产业如何选择?生态优先与经济发展是否矛盾?居民收入是否会受到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课题组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调研和座谈,以便实地释疑解惑,总结我国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产城融合道路与经验。

通过听取介绍和实地考察,我们了解到,在高淳慢城内,没有一家工业企业,农民经济收人主要来自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经过多年的发展,道路、旅馆和餐饮等基础设施已经很完善,在江苏省、甚至全国的知名度迅速提高,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共接待游客200多万人,农民年人均收入由建设前的6000多元增加到了42000多元。

       高淳慢城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城镇化并非一定要以大城市为主,特色小镇具有许多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其中的产业选择,也并非一定要以工业为主,各地完全可以从本地实际出发,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产城融合道路。这对全国其他地区都有重要的启示与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