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日报》2025年4月29日B03版
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提升经济发展韧性
韩坚 朱聪慧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区域经济发展不断遭受诸如脱钩断链、关税制裁等突发事件以及金融市场波动等不确定性风险的冲击和影响。苏州市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发力数字产业化,聚焦数字经济、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锚定重点区域精准开展项目招商,引育更多旗舰型企业,建设一批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园区。围绕产业创新、智能、绿色、安全四大方向,推动产业的数字化、绿色化、低碳化发展,不断塑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增强经济发展韧性
强化数字赋能体系,构建经济韧性数字引擎
第一,强化数字基建支撑力。苏州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提升网络带宽与5G基站覆盖率,保障数据传输和平台完善,增强城市应对风险能力。同时,以赋能智能网联汽车应用与优化城市出行体系为突破口,全力打造城市道路、建筑及公共设施的融合感知系统。深度推动“5G+车联网”协同发展,循序渐进地推广辅助驾驶及自动驾驶技术应用,加速城市道路基础设施智能感知系统的布局,增强车路协同效能,积极拓展智能网联汽车的多元应用场景,契合智能交通发展需求,为经济韧性注入创新活力与发展动力。第二,强化数字管理服务效能。以城市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创新,通过先进的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技术,实时监测、预警和管理城市运行状态,提升安全风险监测预警能力。第三,强化数字产业驱动力。培育壮大新兴数字产业,大力发展未来网络、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区块链、元宇宙等新兴数字产业集群,打造一批集成创新应用的试点示范项目和典型应用场景。针对苏州传统产业,分行业等加快“智化数改”。依托园区优势,从产业链供应链视角,借数字化转型实现企业生产智能化、协同网络化、服务个性化,促进新模式新业态融入传统产业,催生新形态,提升产业优势,迈向智能化等新发展阶段。
优化创新合作架构,激发经济韧性协同活力
第一,构建跨部门创新协同机制。设立跨部门创新合作专项资金,由财政部门牵头,联合科技、经信等部门共同管理。资金重点支持跨部门联合开展的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等项目。建立项目申报、评审和监督机制,确保资金使用效益,激发各部门参与创新合作的积极性。第二,拓展跨区域创新合作版图。苏州深度融入长三角创新网络,全力打造区域创新合作联盟。由苏州市科技局牵头,联合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的科技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区域创新合作章程和行动计划。设立联盟秘书处,负责日常联络和协调工作,推动联盟城市在科技创新资源共享、产业协同创新、创新人才流动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第三,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创新生态。苏州以企业为创新主体,联合大学、科研机构等创新力量,重塑创新合作机制。将传统的交流研讨会、促进会之类的方式转变为以项目资金支持为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鼓励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联合开展创新研究,促进产业链各主体之间形成稳定、高效的产学研协同关系。
引导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经济韧性支撑活力
第一,打造人才汇聚高地。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以及重大科研项目等为依托,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力度,着重培育具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工程建设、城市管理、城市安全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第二,创新资金融资模式。政府可以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为不同规模企业的资金需求提供支持。一方面,拓宽投融资渠道,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多元化体系。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新型城市基础设施等关键项目,引导资金流向重点领域。另一方面,遵循风险可控、商业自主原则,优化金融服务产品,鼓励金融机构以市场化方式增加中长期信贷投放,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科技创新企业等,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苏州的经济建设。第三,优化土地高效配置。优化土地供应结构,结合产业规划调整比例,加大对苏州市新兴产业及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土地供应。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建立土地流转市场信息平台,实时发布土地供应和需求信息。对于符合产业升级方向的项目,在土地使用审批等环节开辟绿色通道,让土地能快速、合理地流转到最有价值的产业和企业手中,以此提升经济韧性。
提高创新创业活跃度,激活经济韧性成长动能
第一,增强创新意愿。建议政府设立专项激励资金或提供贷款、补贴等形式的资金支持,帮助解决高新技术研发瓶颈突破和中小创业企业初创过程中的资金维持问题,让企业有更充裕的资金投入创新发展中,从而提升整体创新创业活跃度,增强经济韧性。第二,拓展创新机会。通过持续打造各类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加速器等,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业场地和配套服务。此外,在不同区域根据产业特色构建专业型创新创业平台,如在高校周边设立聚焦科研成果转化的众创空间,在工业园区打造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孵化器等,吸引更多创业者汇聚,促进创新要素的交流与融合。第三,优化创新环境。建立创新创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对创新企业的注册、专利申请、项目立项等流程进行简化和限时办理,提高行政效率,让创新想法能够快速落地转化为实际成果。同时,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和执法机制,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为创新成果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从而吸引更多创新人才和企业扎根苏州,提升经济韧性,推动苏州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
强化法制规范建设,赋能经济韧性防护活力
第一,强化法规标准执行与安全管控。建立较为完备的应急管理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在城市安全发展、自然灾害防治、应急救援、消防管理等多个层面,以及城市高层建筑、户外运动、新能源设备等重点领域安全管理上完善地方性法规,全方位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安全管控力度,促使面临安全风险时能迅速适应并有效应对,保障经济活动稳定开展。第二,推动安全协同保障机制。鼓励相关部门、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等多方主体展开合作,共同构建网络和数据安全协同保障机制。比如开展联合演练、技术研发合作等,使各方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网络和数据安全威胁时,能够快速协调资源、调整策略,共同抵御风险,进而保障苏州市整体经济在数字化环境下的稳定运行,提高经济对安全相关变化的适应性调整能力。
(作者韩坚系苏州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朱聪慧系苏州大学商学院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