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26日),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迎来入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二十周年。当日上午,“中国城镇化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大学开幕,与会者共同回顾中国城镇化进程和中国城镇化研究历程,展望新时代中国城镇化前景,并就如何推进中国式城镇化、构建中国自主的城镇化知识体系展开讨论。中心创始主任、首席科学家任平教授,中心建设的早期参与者代表,中心20年发展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代表,以及来自省内外的城镇化领域专家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心主任钱振明教授主持。
钱振明首先对各位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以费孝通先生“江村调查”为引,回顾了我国城镇化发展和城镇化研究一路走来的历程,阐明了举办本次学术研讨会的背景和意义。
任平对中心发展至今所取得的成绩表示充分的肯定。他回顾了中心20年前成功入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经历,总结了中心20年发展的经验。他提出,中心要继续坚守主流学术阵地,抓住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摒弃传统城镇化存在的弊端,作出新的历史选择,走出一条创新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苏州大学商学院教授夏永祥将“以人为本”作为关键词,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的体会,提出要建立包容性的城镇化,重视产城人融合发展问题,将“以人为本”理念贯彻到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去,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苏州大学商学院教授孙永正以“隐性城市化”为题,将他近30年来开展城镇化研究过程与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他认为,政府要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真正落实租买同权政策,切实保障市民权利,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中心研究员、城市风险与生态城市研究所所长方世南教授从“价值取向”“城乡融合发展”“文化软实力”“数字化治理”等八个方面对城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展望。
中心副主任、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忠教授以中国20年来的快速城镇化为例,系统分析了世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城市和文明的交融关系。他强调,未来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和城镇化如何密切结合对于解决城市和文明的迭代问题至关重要。
中心研究员、新时代党的城市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所所长姜建成教授表示,城镇化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加强人民在城市建设中的主人翁地位,通过解决现代问题引领人类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他提出“1个根本标准,9个具体标准”的人民标准及“3个共”的路径,强调在实践中更好推进人民城市建设。
中心研究员、苏州大学商学院教授段进军深入分析了中国城市转型的机制与动力。他表示,城镇化的传统动力不断削弱,我们要从产业空间创新制度等多维系统化角度,探讨中国城镇化转型的新的理论基础、实践路径及机制保障,并提出空间主体论与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理论架构。
徐州市人民政府驻上海联络处原副主任陆云坤以一名农村城镇化实践一线工作者的视角,提出了“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产业规划和产业发展很重要”“开发区推进产城融合带来城镇化快速推进”两个论点,并结合苏州吴江、徐州贾汪等地工作经历和具体实例,点明了以产业化为基础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苏州大学智能建造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主任陈丽娟以雄安新区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为例,提出智能生态建设在实践中提升人民生活质量、让智慧更有温度的各类举措。
与会人员还就中国城镇化模式、“城市中国”的特性、人文城市、城镇化国际经验等问题展开讨论。
中心常务副主任、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陈一教授作会议总结。他指出,一方面我们要赓续优秀科研传统,做好人文社科研究;另一方面,要总结新中国成立75年来城镇化的得与失,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旗帜下,凝练江苏案例,讲好中国城镇化故事及其背后的道理、学理和哲理,建设好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走好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
会议由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江苏高校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主办。
2002年底,苏州大学成立中国农村城镇化研究中心。2004年11月26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公布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第五批入选机构名单的通知》(教社政函〔2004〕50号),批准“苏州大学中国农村城镇化研究中心”入选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之后,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要求,机构更名为“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20年来,中心继承和发展东吴大学(苏州大学前身)校友费孝通先生所开创的城镇化研究方向,立足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重点发展需求,从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城乡规划学、管理学等视角,对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以及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治理问题进行跨学科、交叉综合研究,努力打造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创新基地、人才培养基地、高端智库,建设城镇化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国际传播基地和学术交流中心,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成果。
2004年7月中心申报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实地评审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