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共建共享幸福生活空间——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实践与理论研讨会在苏州举行


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11月2日,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实践与理论研讨会在苏州开幕。会议由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江苏高校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主办。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20多所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中国行政管理》《城市发展研究》《江苏行政学院学报》《阅江学刊》等期刊编审、编辑,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江苏高校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主要协同单位、合作单位代表,中心研究员和会议入选论文作者代表等100余人参加会议。


开幕式

开幕式由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钱振明教授主持。

苏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正彪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代表学校向莅临会议的领导、专家学者及嘉宾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苏州大学的办学情况。他指出,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是学校重点打造的人文社科平台,希望通过此次学术研讨会,集思广益,深入剖析城市发展的共性问题,精准提炼地方实践的特色经验,为我国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贡献宝贵的学术智慧。

聘任仪式


为进一步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苏州大学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举行聘任仪式,聘请一批在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领域有重大影响的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为特聘研究员。张正彪代表苏州大学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委员会为特聘研究员颁授聘书。


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环节由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陈一教授主持。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学术顾问高小平研究员从“城市空间公共品的概念和现实问题”“人民期盼的公共品价值目标”“城市空间公共品治理转型的分析框架”等方面展开论述。他指出,城市公共品治理转型要以理论创新为引领,把行政权力关进笼子里,运用数字赋能,创新空间公共品管理和运行模式。


苏州市警察协会会长、苏州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张跃进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提升现代社会治理水平”为题,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典型案例,强调了人民城市的核心理念是“人民至上”。他指出,要聚焦人民所期所盼,善于运用人工智能、强化基层素质,赋能现代城市治理。


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江苏高校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任平教授从“我们何以走向人文新城市”出发,深刻阐释了人文新城市的出场逻辑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人文新城市、人文新市民、人文新企业、人文新业态、人文新政府、人文新国际等六个核心概念。


专题论坛

专题论坛由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编辑事务部负责人高乐研究员、《阅江学刊》执行主编韩璞庚教授分别主持,先后有12位专家作专题报告。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唐亚林教授阐释了中国城镇化发展规律的“两大动力机制”,他指出,要全面把握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的“四大战略主题”,重点构建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模式的“两条路径”。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创新中心主任彭勃教授结合上海人民城市实践案例,总结超大城市安全治理面临的难题,他认为,要构建有效性与合法性相互支撑的治理体系,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孔繁斌教授深刻阐释了公共服务的时代性与时代化,以及数字化融合带来的公共服务研究框架的调整,形成新公共管理范式到数字治理范式的转变。他指出,要以智能政策产品优化超大城市公共服务。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胡税根教授以“营商环境治理高度复杂的系统性”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不同保障机制与实施能力之间的多元组合如何影响“政府-市场”双重视角下的营商环境治理绩效。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田芝健教授指出,开发区是苏南发展增长极、城市文明发展新形态、人民安居乐业新空间,发挥好开发区及开发区群的核心正效应是推动城市发展提质增效的关键,并从示范效应和溢出效益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


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钱振明教授聚焦苏州高铁新城“产站城人”融合发展、苏州古典园林修复等生动实践,梳理了苏州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演进脉络,阐释了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苏州经验”,并从政策协同、系统创新等维度提出前瞻思考。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陈周旺依托上海市卢湾区与杨浦区的调研案例,从“从基层自治到社区治理”“从社区党建到党建社区”“从群众自治到党员群治”三个维度,系统阐释自上而下的城市基层治理路径。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易承志教授从人民城市导向下中国式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背景、维度、逻辑与进路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他指出价值、制度、组织、工具的相互嵌入为实现治理任务和达成治理目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黄忠华教授针对超大城市更新中空间治理面临的空间配置不精准、空间公平不足、空间韧性安全威胁、空间失智等问题,提出通过潜力、治理、成效等指数分析形成一系列现代化对策。


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钟伟军教授以浙江省诸暨市为例,简要介绍了“先锋微家”的运作过程,他表示,要从被动到主动,从中心到外围,发挥在职党员对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驱动作用。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焦永利教授围绕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建设的四个革命——“尺度革命”“范式革命”“敏捷革命”“能动革命”,系统描绘了量子城市技术体系构建蓝图,他指出,该体系的构建有望为未来城市发展和空间治理提供上海样本、中国方案。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张晨教授重点剖析城市更新范式转型过程中社会组织的角色建构与功能实现。他表示,“三位一体”治理新格局的延续要从“资源体系”“社区共识”“集体行动”等多个层面进行考量。



交流发言

交流发言环节由上海交通大学彭勃教授主持。安徽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韬、浙江省委党校讲师方熠威、苏州大学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马伟玲、苏州工业园区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文杰、北京大学博士后钱清逸以及来自东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校的博士研究生围绕“城市社区微治理”“人民城市微更新”“城市公共健康资源配置”“城市生活品质”“数智化城市治理”等主题作交流发言。



自由发言

自由发言环节由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钟静主持。新疆师范大学王谢平讲师、江苏大学许远旺副教授、苏州大学黄建洪教授等会议入选论文作者先后分享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和对实践的认识。



学术点评

学术点评环节由复旦大学《复旦城市治理评论》主编唐亚林教授主持。《城市发展研究》副主编杨春志,《江苏行政学院学报》原主编沈利华教授先后对专家报告、交流发言和会议入选论文作点评,并就期刊选题及专题栏目设置和用稿要求作介绍。



会议总结

钱振明作会议总结。他指出,本次会议不仅是一场紧密结合实践的理论研讨会,而且是一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理论学习会。会议凝聚了不同学科背景和不同年龄层次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加深了对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共识。苏州大学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加强与学界、政界、业界的广泛协同,推动学术创新、助力实践创新,为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