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地方治理现代化论坛(2025)在我校召开

11月22日,中国式地方治理现代化论坛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进中国式地方治理现代化——新阶段·新路径·新效能”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论坛由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处、期刊中心、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主办,特邀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等院校以及《人民论坛》《江苏行政学院学报》《中州学刊》等高校及学术机构的9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我校党委副书记邓敏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忠主持。


邓敏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与感谢,并简要介绍了学校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回顾了学校政治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他指出,本次论坛紧密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地方治理的新阶段、新路径与新效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希望通过与会专家的深入交流,凝聚共识、贡献智慧,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学术支撑。

论坛设有四场主旨演讲。第一场主旨演讲中,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时和兴教授指出,基层协同治理要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完善制度、放权赋能、强化智慧治理等路径,将党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清华大学韩冬雪教授从中西对比视角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价值与人文精神。安徽师范大学金太军教授从“制度—结构”视角系统分析了中国规划治理的独特优势、现实挑战与发展路径。

第二场主旨演讲中,上海交通大学程竹汝教授从人民主体性和民意实现角度,阐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逻辑。东南大学高晓红教授指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建设服务型、法治型政府。中山大学朱亚鹏教授结合深圳A区家事纠纷治理案例,探讨了制度创新在跨部门协作中的作用。

第三场主旨演讲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尚虎平教授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苏州市委编办徐威副主任结合苏州实际,分析了基层治理的结构特点与“回归基层”的现实意义。天津师范大学宋林霖教授强调,社会治理数智化转型需通过制度规训、技术适配与主体协同,重构善治治理范式。

第四场主旨演讲中,同济大学余敏江教授以长三角水环境治理为例,介绍政社交互式协同推动治理转型的机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曾明教授通过安徽白露村案例,阐释了党建引领通过“锚定—内化—扩散”三阶段机制激活党员标杆效应。我校叶继红教授提出,高效能治理需通过目标共识、手段适配、共同守则与关系信任四大机制,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发力。

四个平行论坛中,学者们围绕“党建引领与制度创新”“数字赋能与治理变革”“城乡融合与基层治理”“公共服务与共同富裕”等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人民论坛》副总编辑陶建群、《江苏行政学院学报》执行主编徐敏宁、《治理研究》副主编胡重明、《中州学刊》编辑郑琼等专家进行了精彩点评。

本次论坛积极回应了新时代中国地方治理创新的前沿议题,展现了会议主办方在该议题上的持续探索与学术担当。未来,学校将继续与学界同仁携手,为“十五五”时期的地方治理创新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