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系列研究成果受到广泛关注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建设,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不断凝聚研究方向,突出研究重点,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精品研究成果,受到学界广泛关注,研究成果不断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
2010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报》在17版“推荐阅读”栏目向读者推荐本中心研究人员陈忠、车玉玲、高峰、庄友刚等撰写,发表于《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1期的“空间生产与空间批判”系列论文。
2009年以来,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把举办系列论坛作为推动基地工作、深化城镇化研究的重要形式。目前已举办了22期,多期论坛的报道在教育部社科网上转发,这将有力推动我校的特色城镇化研究。
空间与城市理论是城镇化与中国城镇化研究的重要基础理论,也是一个时期以来本中心着力研究的重要方向。继《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1期刊发了本中心4位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之后,最近,《哲学动态》专栏又刊出了中心2位研究人员关于空间与城市理论的研究成果。
在苏州召开的全国部分城市人大常委会联席会议第三十二次会议暨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研讨会,也邀请了中心研究人员宋言奇副教授出席会议,为与会代表做了《苏州建设生态城市探讨》的报告,报告分析了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情况;苏州市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从社区参与、政策引导、循环经济、长三角区域生态一体化等视角探讨苏州如何进一步推动生态城市建设。
2010年10月应苏州广播电视总台栏目组邀请,中心刘晓平教授、陈忠教授走进新闻频率FM91.1《新闻1+1》,围绕如何认识城市本质,是什么造就了城市病,如何缓解城市病,如何处理城市繁荣、城市安全、城市意义的关系,如何推进苏州城市转型升级,如何把苏州建设成幸福度更高的生活城市、生态城市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二、中心召开所长办公会,研究“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0年7月14日上午,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召开所长办公会,就中心“十二五”规划进行专题研究。人文社科处袁勇志处长、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陈忠主任、林萍副主任、苏南发展研究院顾建平副院长以及中心各研究所所长参加了会议。会议讨论了中心“十二五”期间的重点研究方向,围绕三大战略重点确定了年度课题的实施方案。年度课题的预研计划将于下半年开始进行,学校和中心通过各种途径给予必要的支持。
三、田晓明副校长率城镇化中心专家组赴张家港永联村学习调研
2010年9月11日,苏州大学副校长田晓明教授率领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调研组,赴被誉为“华夏第一钢村”的张家港永联村学习、调研。考察期间,专家组成员参访了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亚洲最大农民新村”永联小镇、永钢集团及现代农业示范园,听取了永联村党委副书记吴惠芳对永联村32年来辉煌发展历程的介绍。吴惠芳书记特别详细介绍了近年来永联村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取得的成功经验,指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秉持“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理念,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塑造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全面落实中央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问题上,永联村确立了居住方式城镇化、生产方式产业化、就业方式多元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管理方式规范化、收入方式多样化这“六个化”作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标准,成为中国特色城镇化的经典范例。
调研讨论会期间,苏州大学副校长田晓明教授介绍了苏州大学特别是苏州大学人文社科近年来的发展成就及创新科研机制、加强校地合作、深化产学研用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并在参观永联村村史展览馆时应邀欣然为永联乡题词:“山川香竹,风流铁石,梅花气概”。苏州大学组织部部长、张家港市副市长江作军教授主持了调研讨论会。调研组和永联村部分党员干部进行了充分交流互动,双方就深化合作达成了初步意向。
四、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深入社会,开展系列调研活动
近年来,苏北特别是徐州的城市(镇)化建设如火如荼,成绩显著。7月下旬,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课题组赴徐州就徐州近年来的城市化建设经验进行调研、学习。课题组参观了徐州老城市、新城区、汉文化景区等,并与徐州市委研究室、徐州市社联的领导和专家进行了专题座谈。徐州市委研究室主任李华生、徐州市社联主席刘宗尧就徐州近年来城市化建设的成就、经验、思考进行了系统介绍。调研期间,城镇化中心与徐州市委研究室、市社联就未来加强合作,进行共同研究的领域、方式等进行了交流并达成初步共识。城镇化中心主任陈忠、副主任林萍,中心专家段进军、杨思基、庄友刚教授,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矿业大学张长立教授,及苏州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康敬奎等参加了调研活动。
8月9日上午,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忠教授,到苏州沧浪区觅渡社区,为暑假中的中小学生开公益讲座。陈忠教授以“漫谈世博会——走进世博会的历史”为题,围绕世博会与文明、世博会与城市化、什么是好的城市等,向中小学生普及、介绍了世博会及城市学的有关知识。以多种形式为社会服务、普及城镇化知识,是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今后,中心将进一步加大这方面工作的力度。
五、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与城市学院联合主办的“生态城市国际论坛”隆重召开
2010年9月24日,由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与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联合主办的“生态城市国际论坛”在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炳麟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召开。来自瑞典、法国、德国及我国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苏州大学等单位的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瑞典皇家理工学院ULF Ranhagen教授,法国生态城市研究组织Frederic Bdreder教授,东南大学仲德昆教授、同济大学陈易教授、南京大学朱晓东教授、南京工业大学胡振宇教授、苏州大学的刘晓平等教授做了主题报告,德国GMP建筑设计公司及苏州市相关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小组讨论。本次国际论坛围绕“高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展开,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经验、生态城市建设与评价的主要指标体系、城市发展与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社会责任、生态城市建设的国内外案例分析、苏州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与趋势等问题发表了意见、进行了深入研讨。会议期间,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们考察了苏州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些典型区域,参观了苏州大学新校区。专家们对苏州市特别是苏州大学近年来建设一流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对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立足苏南、解读中国、放眼世界,推动多学科交叉综合城市研究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给予了充分肯定。会议期间,国内外学者还就以苏州大学及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为常设结点,在未来以学术论坛、合作研究等方式,进一步加强、推动国际、国内城市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换了意见、达成了共识。本次论坛是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系列学术论坛的第20次活动。
六、本中心第三季度主要成果
(一)主要论文目录:
1、做实城镇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扩大内需的战略选择
孙永正 《天津社会科学》 2010年第4期
2、城市政治学十年回望:进入路径和研究范式
郑芸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
3、我国城镇化人文质量的三维分析和对策研究
孙永正 《人文杂志》 2010年第4期
4、以人为本与司法的正当化过程
孙莉 《法学论坛》 2010年第4期
5、中美贸易摩擦的新焦点——美国对华产品“双反”调查中的重复计算问题 王俊 《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6、创业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特征研究
段锦云; 王重鸣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0年第2期
7、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兼论行政规划的发展
黄学贤; 吴志红 《东方法学》 2010年第4期
8、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国家模式与分类机制
宋言奇 《上海城市管理》2010年第4期
(二)获批项目:
1、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中小企业成长机制及发展路径选择研究——基于社会资本与创业绩效关系的分析 田晓明
2、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在华跨国公司衍生企业创业机制研究:基于知识溢出效应的视角 袁勇志
3、教育部项目:FDI 集群化背景下本土企业的网络嵌入与知识获取研究 张方华
4、教育部项目:土地市场发育对二线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吴莉娅
5、教育部项目:高速铁路条件下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模式研究 汪德根
6、教育部项目:后危机时期人民币汇率对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 徐涛
7、教育部项目:大学生“村官”工作适应的现状调查及其对策研究 童辉杰
8、教育部项目:空间生产与资本批判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庄友刚
9、国家旅游总局项目:城际轨道交通条件下长三角城市旅游一体化研究 黄泰
10、省社科项目:江苏开展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精神文明机制与模式研究 程晓军
11、省社科项目: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研究 潘晓珍
12、省社科项目:历史唯物主义空间生产理论与当代资本批判研究 庄友刚
13、省社联项目:城镇化建设投融资渠道及其创新研究——以江苏为例 王怡
14、市社联项目:户外广告设置与苏州宜居城市建设研究
龚明辉
15、市社联项目:苏州生态与宜居城市建设对策研究 尤东晶
16、市社联项目:促进苏州市经济转型升级的财税政策研究
黄 鹏